第十八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高層對話(第一場)
2020年11月27日10:29
2020年11月21日下午,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江蘇常州隆重舉辦,論壇主題為“新形勢、新變化、新作為”。
高層對話(一):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德進,臨沂臨工機械集團總裁于孟生,三一集團董事、三一重機董事長俞宏福,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郭學紅,卡特彼勒公司全球副總裁陳其華,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全旺,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汪立平圍繞論壇主題,就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雙循環形勢下行業面臨的競爭格局、機遇與挑戰以及2021年行業市場的整體預期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高層對話由協會副會長、廣西柳工集團董事長曾光安主持。
第十八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高層對話(一)
協會副會長、廣西柳工集團董事長曾光安主持第十八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高層對話(一)
曾光安:2020年是“十三五”計劃全面完成,“十四五”開始的重要時間節點,如何總結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十年的變化和進步,又如何預測2020-2035年行業新的發展趨勢?
陳其華:過去十年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世界舞臺上逐步成為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場。
卡特彼勒公司全球副總裁陳其華
第一個變化,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整體的創新能力、產品的開發能力顯著提升,包括代理商對風險管控的能力較上一周期有很大的改善和變化。第二個變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投資驅動促成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有了充分的機遇。抓住這樣的機遇,無論中國品牌還是外資品牌,大家在市場上充分競爭,帶動行業10年來可見的進步和發展,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機會,是充分開放、充分競爭的發展。第三個變化,行業基礎零部件、關鍵零部件技術的進步和創新,解決了過去多少年來行業發展上的瓶頸,這個是重大的進展和變化。
關于未來十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一定會有調整周期產生。工程機械行業這幾年持續高增長,與國家產業政策、國家基礎設施的大投資拉動和全球化的戰略密不可分。所以未來這十年一定會有1-2次行業周期變化,這將給行業所有參與者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未來如何給客戶創造價值、走向全球帶來挑戰。
俞宏福:如果將工程機械分成兩個階段,我認為改革開放前是大家艱苦創業的階段,改革開放后我們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時期,都享受到了開放的紅利,整個國家的進步促使了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2010-2020年這十年是一個完整的周期,2011年下半年市場斷崖式下行,2016年下半年市場才開始上行,直到現在的頂峰。未來是不是頂峰我不敢說,但現在肯定是最近十年的巔峰,我覺得企業在這個完整的周期能堅持并做強做大非常不容易,既跟上了整個國家發展的步伐,也跟上了世界的潮流。
三一集團董事、三一重機董事長俞宏福
張德進:在近10-15年里,工業車輛這個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5年前我們參加國際聯盟會議,會議的主角絕對是是歐美日企業。當時中國企業的技術、管理、品牌等各方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非常微弱,但在金融危機以后,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工業車輛行業整體進步加速,2019年中國工業車輛的規模已經占到亞洲市場的四分之三,產量70多萬臺,本土市場需求60多萬臺。今年在疫情和貿易保護的大背景下,大概也有接近80萬臺的產量。
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德進
在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有幾個趨勢尤其明顯。一是市場向優勢企業集中,行業分化進一步加劇;二是電動化、新能源化加速,行業的電動車比例增大,尤其是鋰電叉車,下一步氫能源的應用都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三是工業車輛小型化。隨著國家電商行業的發展,倉儲物流也快速發展,拉動了市場的需求,小型電動車輛快速發展,就上面提到的數據,相當一部分是倉儲物流小型電動產品;四是未來企業國際化運營的能力會進一步在國際市場中體現出越來越高的水平。
目前在中國的本土市場,我國內資品牌占這個行業的90%以上,也反映出中國企業整體競爭力的快速提升。我相信在未來隨著國家的“十四五”規劃、2035年遠景規劃目標的指引,我們工業車輛領域必將迎來更快更好的發展。
于孟生:第一個變化,過去十年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發生了大轉型,尤其是前十年,我國工程機械無論哪個板塊,企業的集團化、聚集化越來越明顯;第二個變化,過去十年是創新觀念的轉變,像盾構機、起重機等,中國有很多企業走到了世界前列,在創新領域、管理領域,包括代理商的管理領域也出現了大轉機;第三個變化,未來十年中國品牌走出去,市場新、品牌新是下一步大趨勢,世界工程機械市場就是中國工程機械的市場。
臨沂臨工機械集團總裁于孟生
郭學紅:過去的十年是跌宕起伏的十年,這波高峰可能會持續,走出一個明顯的V字形,上升的通道可能還會達到較高的程度。在這過程中有三個大變化:第一,中國仍然是工程機械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且國內工程機械制造商主導市場,更多的中國企業在成長。以挖掘機為例,十年前國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不到30%,現在達到了70%,很多產品都體現了這種變化,國內已很難看到十年前熟知的國際大品牌的設備在中國大規模使用。第二,以前行業最大的短板就是關鍵零部件的缺失,現在有很多企業,包括挖機關鍵零部件液壓件已逐步強大,而且這種趨勢愈加明顯。第三,國內企業積累了很多成熟經驗,對未來有更多的期許。論壇主旨演講的三位演講嘉賓都不約而同提出了登頂計劃,這就是我們的自信。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郭學紅
未來十年,我覺得更加可以期待,更加精彩。第一是中國的企業正在逐步協同,生態圈的協同效應會越來越明顯。第二是中國工程機械更多走向國際市場。第三是我們企業未來都要以大數據和智能制造為發展方向。
張全旺:過去十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國產品牌包括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能力和售后服務的提升。第二個變化是國內的廣大客戶對國產品牌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幾位嘉賓都提到工程機械產品首先要立足國內,其次要在國外擴大發展。未來十年,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海外的知名度、銷售量的增加都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峰,這是第三個變化。
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全旺
汪立平:首先要感謝過去十年支持和幫助我們的企業。恒立的銷售額從10億增長到75億,市值超過1千個億,這功勞不屬于恒力,而屬于幫助、關愛恒立的客戶。現在我認為恒立處在非常危險的時期,75億的銷售,其中75%的份額來自于挖掘機,隨著挖掘機行業而大起大落。2000年恒立門庭若市,2003年行業斷崖式下跌,恒立3千人的企業一下縮減到了700人,每天靠銀行的利息發工資。2005年底行業走出低谷,恒立又有大量的業務。2012年恒立成立鑄造廠,緊接著2013年成立液壓件廠,光設備投資接近10億。2017年-2020年恒立業務量爆發式增長,前景一片光明,于是放開膽子,又投資15億。這樣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服務。
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汪立平
這十年,我們挖掘機液壓件從模仿到研發到全球引領;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能夠成為一個通用液壓件的研究者,有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這條路路非常曲折,但我明白貴在堅持。
曾光安:大家判斷行業會不會再有2011年-2015年那樣的調整周期?
陳其華:一是,周期一定會有。如果不是這次全球的疫情、貿易的沖突和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的拉動,2020年就是一個拐點。大家回憶一下過去兩三年做的市場分析,可以感受到這個周期一定會來臨,因為投資需要可持續,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加之很多不確定因素。
二是,未來十年國際性品牌成為中國發展重要的參與者。前幾年卡特彼勒總裁接受APEC記者采訪,說其他外商企業投資最后會被擠出中國市場。那工程機械企業在中國今后是不是重要的參與者?我覺得這取決于工程機械企業如何植根于中國,研發的產品如何使客戶產生價值并不斷拓寬業務,以服務引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卡特彼勒一直在推動產業鏈的發展,所以我充滿信心。
三是中國的本土品牌現在已經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未來十年一定會成為全球化的亮點。未來隨著中國品牌不斷地可持續發展,一定會產生全球化的公司。這里不僅僅是品牌的發展,包括代理商的發展、人才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領導驅動文化建設,包括本地化、數字化這些重要的優勢。卡特彼勒現在有20個工廠、11000名員工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著眼于未來,這是同樣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俞宏福:未來十年,我堅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市場,這是不會變化的,而且會越來越明朗。但經濟總是有周期,我們已經承受過上一個周期的陣痛,未來依然會有這種情況的出現。
其次,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掌握核心技術后走出國門,進行全球化發展是必然的。但勢必影響其他國外品牌的市場,可能會引起糾紛,產生沖突,這將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第三技術進步發展加快。5G、智能化,數字化等新技術的出現,讓未來工程機械技術如虎添翼,高速追趕甚至引領全球。但也存在不確定性,雖然行業企業都在你追我趕,但每個企業情況不一樣,優勝劣汰,有成功的企業新力量加盟,自然也會有失敗的老朋友黯然離場。
曾光安:三一是學習創新能力非常強的企業,隨著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與進步,未來十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有沒有可能產生創新性、革命性的技術從而改變全球的格局?
俞宏福:我一直沒有離開技術崗位,堅信未來中國工程機械技術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而引領全球。如今中國工程機械技術成熟應用,性能不亞于國外品牌。再加上5G的支撐,互聯網信息互通互聯,工程機械智能化技術日趨成熟,且中國有很大的基礎市場,我信心十足。
挖機的未來技術發展第一是智能化,挖機目前有輔助作業及機群作業的智能,包括管理數據的應用,我覺得挺不錯。群體施工的無人化還停留在需求端,因為應用成本較高。未來5年的趨勢是研發生產無人駕駛礦山挖掘機。第二新能源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包括電動化、氫能源等等,這是社會潮流,我們順勢而為。第三是挖機施工方法的多樣化。今后的活越來越精細,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替代人工也會越來越多,所有的活兒要讓挖機來承擔,那我們要不斷創新研發高性能、高質量的挖機。
曾光安:中國市場不可估量。也請大家談一談中國未來十年市場行情。
張德進:第一過去工業車輛行業是國際大牌引領,未來十年我們要創新、有特色,重視技術研發,開發產品適應市場和滿足客戶的需求,甚至引領客戶的需求。第二未來規模的企業要補短板,鍛長板,短板對企業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影響企業穩定、持續發展。第三雖然現在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新趨勢,但是中國的龍頭企業、各個細分行業要更加注重國際市場,只有在全球市場上有競爭力,才能在區域市場上占有競爭優勢,不能因為中國市場肥田厚土,我們就小富即安。我們要在全球市場上樹立中國企業的形象。
盡管2020年我們工業車輛產銷量接近80萬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之前沒有納入統計的不帶動力小型叉車,增長非常大,其中升級版的占七八成,如果把剩下的小型叉車升級將是個驚人的數字。大家說明年的GDP增長8%,我覺得過于樂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明年三類車也有非常好的發展,因為增加幾十萬臺很容易。
于孟生:未來的十年周期肯定會來臨,行業下滑幅度不會那么大,但工程機械是周期性行業,企業的整合力度會加大,全系列競爭的產業鏈肯定會出現。
第一,下一個周期來臨速度比想象得要快。去年有60%的人預測挖機的銷量下降,但疫情造就了今年的市場。我們回看美國市場30年,每年只有5萬—6萬臺,而這兩年國內通過經濟刺激突破了9萬臺。從很多數據看,在中國,挖機板塊是工程機械板塊的代表,如果挖機板塊不能做到持續健康的發展,那中國主機企業將遭遇災難,因為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中的中國企業大都涉及挖掘機生產。
第二,中國工程機械彎道超車智能化是趨勢,只要掌握了技術的核心,還是大有可為的。
第三,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國內未來十年確實有很大的市場,包括“一帶一路”給企業提供了好機會。但是歐洲、北美、日韓這些市場如何進入,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郭學紅:今年中聯三大板塊都有突破,增長相當好。第一,2013年-2016年是行業低谷期,我們做了很多調整,內部管理、流程梳理、特別是產品研發,比如起重機,去年至今風電的安裝爆發,中聯研發的產品5200、5800等都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一機難求。未來十年,中聯三大板塊的增長空間有限,因為市場飽和,不會無止境地增長。未來我們的增長取決于現在的薄弱板塊,未來行業有些產業蛻變增長,原來裝載機的數量是超過挖機的,現在挖機的數量超過裝載機。未來我們的業態也會發生變化,營銷模式和銷售方式都會改變。比如以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的出現,一定會導致業態場景的變化。我們未來的目標是以互聯網的思維做企業,以極致的心態做產品,這就是中聯應對未來變化的基本思路和最大的舉措。
張全旺:今后十年競爭的格局會發生進一步的變化。過去10年中國工程機械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至今還在延續。十年前,中國市場國產品牌只占30%-40%,國外占60%-70%,現在正好相反,國產品牌已經突破70%,甚至更多。隨著今后供大于求現象的出現,國內外品牌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第二,由于產品購買力的不同、規模的不同、承包工程的不同,客戶分為低、中、高3個層次。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小松秉承的理念是瞄準中高層的客戶,定位清晰明確,搞好自己的客戶,搞好自己產品和價值定位,使客戶對小松的產品滿意、對服務滿意,這樣就會獲得客戶的青睞。小松最大的競爭壓力并不是來自于同行,而是不能滿足中高層客戶的需求。如果客戶不滿意了,哪還會有小松的市場?
汪立平:我認為未來十年是有周期性的,但恒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發展是硬道理,不管有沒有周期,硬件、軟件的投入一如既往。未來我們要為各個主機廠研發差異化的產品,協助行業,避免同質化的競爭,為每個客戶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曾光安:過去十年的行業的成就,我們要感謝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祁俊會長,是協會帶領行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未來的十年在蘇子孟會長的帶領下,我們將勇敢面對新的挑戰。現在已是2020年11月份,再過一個月就到了2021年,請各位預測一下明年的市場情況。
張德進:行業今年增長,明年還會持續。一方面因為明年是“十四五”的開局,回落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改善,國家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可能會有所降低,行業增長的幅度小。簡單說明年上半年行業有可能增加,但下半年可能小幅回落。
郭學紅:中聯重科明年仍然會有比較大幅度的增長。
于孟生:2021年上半年行業會增長,下半年會下降,但全年會持平,不會出現大起大落。
張德進:所有的預測是建立在疫情的穩定狀態下,工業車輛行業會穩定增長,但幅度會有所降低。
俞宏福:雖然和疫情關聯,但我總體看好明年的市場,我覺得會有一個溫和的增長。
陳其華:明年是后疫情期,值得期待。2020年中國市場有增長,這是因為政府的投資,中國政策、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不可分割。因此明年上半年還是會有持續的增長,下半年這個趨勢就會開始下滑。
曾光安:今天會議非常值得大家聆聽,在座各位行業大佬對明年形勢預判的基本結論是:穩中有增。上半年上漲的可能性和與下半年下降的可能性并存。供今天參會的行業同仁參考。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