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機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宮劍飛高層論壇一對話實錄
2022年08月25日21:49
2022年8月23日下午,主題為“新階段、新格局、新作為”的“第十九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湖南長沙隆重舉辦,北京建筑機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宮劍飛參與對話。
祁俊:首先請簡單介紹自己單位上半年的基本情況,然后談一下你所在的企業如何理解“新階段”中的“新”?是否包含新一輪運行周期的開始?
宮劍飛:今年1-7月份房地產對北京建筑院業務的影響比較大,但我們的基礎建設領域通過科技創新獲得了不錯的增長,與去年相比有大幅增長。我就新的一輪周期和認識談談想法。
2001年12月份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2020年5月中央提出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應對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新挑戰。
在將近20年時間大周期中,中國工程機械經歷了高速發展的歷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從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實現了工程機械行業的生產制造大國。盡管我們有些產品已進入到全球的頂級行業,但仍受制于高端發動機、芯片、材料以及高精度數控車床等技術的壁壘,總體仍處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這兩年我們又遭受了以美國為首發起的貿易戰、貿易技術壁壘,包括去中國化和硬脫鉤的困境;加上疫情的反復沖擊,供給側的沖擊,包括銷售端的收縮,甚至消費預期減弱帶來的諸多困難。可我們疫情防控得當,反而在歐美供應鏈斷裂的情況下實現了工程機械出口的高速增長。
隨著中美之間激烈的對抗,我們必須要樹立高技術斷供和硬脫鉤的底線思維。歐美疫情常態化的恢復,明年、后年中國工程機械出口是否還能維持高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宏觀調控周期的方式是拉動基礎建設,包括老基建、新基建,立足于國內大循環,同時共建“一帶一路”。
現在工程機械行業國家標準的外文版已經發布了40項。今年上半年國標委又審查通過了10項標準,同時我們利用國際標委會的平臺組織國內相關單位進行ISO國際標準的立項,其中10項立項發布了8項,助推了行業的發展。
新發展要求我們必須要實現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升級,再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強國的轉化。這時國際背景,包括勞動力的轉化以及硬場景的變化,企業家要用新視覺去思考企業的未來發展,就如祁會長所說的“挑戰和機遇是并存”。
祁俊:科研院所如何圍繞行業發展深化創新工作,推動產學研合作,如何加快研究平臺建設?
宮劍飛:我們的增長實際上是來自于科技創新,結合新時期的要求精準創新,也就是要建設客戶的需求和痛點。
第二,應對現在少人化的特征,用自動化、信息化的手段來代替原來勞動密集型的方式。
第三,我們聚焦于智能化的產品和后期維保市場,提出四個智慧:智慧制造、智慧裝備、智慧管理、智慧服務。
新階段要求創新的特點是多學科交叉、集成、技術迭代、國產化替代。
為此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建立開放、共享合作的新研發平臺,包括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科研經費的獲得,知識產權的歸屬,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等。
我們發揮行業平臺優勢為行業服務,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同時借助國際標準化平臺共同推動標準“走出去”,為我們的產品“走出去”提供條件。
祁俊:對于國內市場競爭環境,大家希望政府或者協會如何發揮作用?請預測一下,2022年下半年及今年的工程機械行業發展趨勢。用兩句話簡明表達。
宮劍飛:低價競爭自毀長城,發揮政府和行業的引導作用,發揮體制的優勢,產品做專做精做強做新。下半年明顯要好于上半年,但整體還是在低端徘徊的過程中。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