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邦智能董事長劉國良平行論壇二第一場對話實錄
2022年08月26日17:16
2022年8月23~24日,“第十九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湖南長沙隆重舉行。24日上午,舉辦了以“產業強鏈——協同發展、安全穩定”為主題的第一場平行論壇,湖南星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良參與對話。
張宏梅:請您對自己企業進行簡要介紹。
劉國良:星邦智能是中國高空作業平臺的標志型企業,成立于2008年,經過了15年的發展。近年來星邦全力推進產品全球化,配套國產化,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產品已進入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個海外的子公司,我們將一直致力于中國制造的創新和探索,同時為中國配套供應鏈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張宏梅:新發展格局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發展的思路與策略?
劉國良:近幾年受疫情沖擊,全世界需求緊縮,供應鏈受到沖擊。很多本地企業都遭受了痛苦,特別是配套鏈全球化,供應鏈有必要轉成區域化或者本地化的趨勢,國外也如此。
在星邦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產業配套鏈從最初在國外,如今轉變本地化。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產品線可完全實現本地化,且價格實惠。但也存在隱患。國內很多配套件還是立足于國內的標準,沒有國際化。對于主機廠,產品大部分銷往國外,想要形成真正競爭力,做世界型的企業,那就要滿足國外的標準和要求,配套件也同樣如此??蓢鴥群芏嗥髽I都忽視了,滿足了功能的實現,卻沒有滿足標準。因此配套件企業一定要早做準備,真正地實現國內配套的替換,或者比國外產品做得更好,更加滿足標準的要求。這樣我們主機企業才能雄赳赳,氣昂昂,一起去征服全世界。
張宏梅:“十四五”規劃中對于產業鏈與供應鏈協同發展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提升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使得其能夠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下快速發展,并且能夠在可控范圍內得以提高。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發展是推動產業發展、建設強國的必要環節,同時也是大環境及未來發展的必要選擇。新發展格局下產業鏈與創新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有何研究?
劉國良:以“產業鏈”為發展主線,探索建立供應商、廠商、客戶多主體融通的創新生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對工程機械產業鏈上下游關鍵核心技術(如電氣、液壓)進行攻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精準對接。
以“資金鏈”為紐帶,促進多鏈融合精準對接。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通過廠商、租賃商、供應商互相參股、聯合投資等方式,為核心技術攻關研發和創新提供融資。
依托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打造多鏈融合園區,壯大區域創新產業集群。以科技創新和成果落地轉化為引導,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融合創新鏈、資金鏈,推動產業鏈升級,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張宏梅:請問在企業生產發展的過程中,上下游產業鏈方面存在哪些影響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劉國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供應鏈這些年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當年德國、日本的液壓件電氣件價格高、周期長,條件苛刻,國外商家幾乎搶去中國廠商相當利潤,但現在我們中國制造商有了更多的選擇,客戶也逐漸接受了中國制造,產業鏈各個環節分配的規則更加合理,工程機械國產零部件替代進口件是大勢所趨。
但部分電氣件、液壓件仍然控制在外資手中,供貨周期長,保障性不確定。希望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商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改進產品工藝,提高產能,為提高中國工程機械的國產化,推動中國工程機械供應鏈的穩定做出貢獻。
張宏梅:如何實現主配的協同發展,關鍵配套件怎樣做到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2021年我國出口的21.73萬億元,其中占相當比例的機床、家電、汽車、手機、電腦等都離不開芯片,而這次全球疫情一度帶來“芯片慌”,從2020年開始,世界上的手機和汽車芯片就開始短缺,導致我國很多制造企業停產、減產。那么,在我們工程機械行業,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否穩定?是否受到疫情的影響?
劉國良:在目前疫情多點散發的態勢下,全球工程機械廠家毫無疑問受到了影響,無論是供應端和市場端,尤其海外廠商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運費上漲、供應鏈緊張、芯片缺貨、人工不足,未完成訂單居高不下,許多海外廠商工廠停產,財報營業利潤腰斬。
疫情造成中國高機行業以及工程機械造成毛利率下降、供應鏈緊張、產能限制是客觀存在的。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疫情也給了中國廠商超越國際品牌時機,甚至并購國際品牌的優勢,憑借極高的生產效率和相對穩定的國內大市場,中國廠商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星邦智能是中國高機行業海外布局的開路先鋒,我們不止是在發達市場建立5個子公司,更全面推進生產和研發的本地化。我們在歐洲的制造工廠已經批量投產,這應該是中國高機在海外的第一個制造工廠。
我建議面對疫情中國同行不止要看到困難,更要從中挖掘機會,實現反超。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