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飛:天工院不忘初心做行業技術變革的引領者
2025年05月28日12:25
2025年5月14—15日,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二屆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山西太原召開。
本屆論壇以“開新篇、拓新局、創新績”為主題,旨在深入剖析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態勢與創新路徑,助力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來自協會及分支機構、會員單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專家學者、行業主流媒體代表等共計460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本屆論壇設置了兩場高層對話,16位來自工程機械骨干企業的高層領導圍繞“開新篇、拓新局、創新績”的論壇主題,立足企業自身實際與發展布局,深入探索工程機械行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路徑與策略,交流分享各自企業在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實踐心得與成功經驗。
高層對話(二)
論壇第二場高層對話由協會秘書長吳培國主持,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劉紹寶,杭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元松,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建新,煙臺艾迪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飛,川崎精密機械商貿(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愛明,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越峰,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宇飛,合肥湘元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馳軍作為嘉賓參與對話。
高層對話(二)現場
主持人:協會秘書長吳培國
吳培國:請簡要介紹自己及所在企業的情況。
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宇飛
張宇飛:我從歷史貢獻與當前發展兩個維度介紹一下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歷史方面,天工院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發源地,牽頭研發了國內第一臺全液壓推土機、第一臺輪式裝載機,填補了國產工程機械從無到有的空白;主導了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關鍵技術的本土化適配;承擔全國土方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334)秘書處工作,主導制定國家/行業標準。
從當前發展角度看,圍繞市場和行業所需,我院聚焦“工程機械電動化、液壓元件可靠性、工程裝備智能化”三大戰略方向,聚焦核心業務高水平發展,加強優勢資源統籌和利用,在新領域和新客戶拓展上取得新突破,主營業務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
吳培國:天工院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當前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天工院有哪些創新舉措,將持續為行業企業提供高質量服務?
張宇飛:總結我國242家科研院所轉制后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頭部1/3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全球化布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中部1/3企業:處于改革轉型期,亟待突破競爭瓶頸;尾部1/3企業:已退出市場或面臨淘汰。天工院作為行業技術基石與標準引領者,始終堅守科研使命,未在科研院所轉制過程中掉隊,但是仍需以更高站位應對新挑戰。
天工院切實履行央企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服務國家安全與發展。例如,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持續提升農機裝備可靠性;保障國防安全方面,不斷進行軍工特種裝備技術攻關;能源安全方面,加強海洋石油工程裝備、深海作業技術研發。天工院將工程機械領域積累的液壓、傳動、智能化等領域的研發能力,持續向國家相關領域傾斜。
第一,國際標準化能力提升。2025年4月,作為ISO/TC127國內技術對口單位,天工院牽頭組建中國代表團參加ISO/TC127第30次年會,顯著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話語權,推動工程機械行業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實現國際標準制定與我國經濟建設需求的有機銜接。目前,正積極申請2026年ISO/TC127年會在華舉辦,進一步強化我國在行業國際標準體系中的引領地位。
第二,核心零部件技術攻堅。為提升工程機械行業核心零部件可靠性,天工院從技術創新維度精準破局,通過推進特種液壓泵、閥國產化替代,破解“卡脖子”難題,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聚焦工程機械高端屬具及液壓手腕研發,以推動裝備智能化與精細化作業能力升級;開展EHA、EMA等電液伺服元件開發,以搶占液壓傳動領域技術制高點。
第三,場景化技術創新突破。以“從普通施工環境到極端環境”的全場景覆蓋為目標,開展適應性技術創新,提升裝備在高溫、高壓、高濕、嚴寒、復雜地質等極端工況下的作業性能,拓展工程機械應用邊界。
總之,天工院將不忘初心,始終以“國家隊”的擔當,做行業技術變革的引領者、國家戰略安全的守護者、全球標準的引導者,為工程機械高質量發展貢獻核心力量。
吳培國:如何看待未來工程機械無人化發展趨勢?能否預判一下工程機械特殊場景下無人化時代的到來時間。
張宇飛:無人化技術的實際應用需要突破場景適配性、成本經濟性的協同瓶頸。但主要看需求的迫切性,在一些高危環境和環境邊界比較簡單的場景里會率先突破。
我個人認為,工程機械更類似于人體外骨骼,可以理解成基于人的機械裝置。外骨骼式的人機協同或許更符合機械學原理。無人化的價值不在于消滅人類勞動,而是重構勞動價值——將人類從體力型、重復型工作中解放,轉向創造性、協作性崗位。人工智能在復雜邏輯推理等高階任務中表現優異,但面對抓取物體、精準操作等低階感知與運動技能時,仍存在顯著挑戰。
當前大模型主要聚焦語言與符號系統,尚未深度融合物理定律(如動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從技術的適配性角度來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總體來說,無人化技術的應用需依賴技術迭代、成本下降、社會共識的共振。10年之后能否實現,還需要看社會現實條件。
吳培國:謝謝大家,我個人認為,工程機械特定場景無人化時代應該會到來,協會近期也決定了成立智能建造裝備與應用工作委員會,希望為滿足用戶在少人化、無人化發展需求,搭建上下游企業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工程機械行業的少人化、無人化科學規范發展做好服務。
來源:協會宣傳工作部根據現場實錄整理
初審:董萌
復審:尹曉荔
終審:吳培國
編輯:趙利祥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