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先君:智能化無人化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核心需求
2025年05月28日15:30
2025年5月14—15日,以“開新篇、拓新局、創新績”為主題的第二十二屆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山西太原召開。
15日上午,在以“需求牽引產業協同——工程機械行業市場發展”為主題的平行論壇(二)中,14家企業領導圍繞論壇主題,結合當前工程機械行業市場需求變化和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問題,深入分析了市場趨勢與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供應鏈效率。通過整合各方優勢,推動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同時,積極探索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加強行業合作,共同應對市場競爭,為工程機械行業的穩定發展和市場拓展提供有力支撐,助力行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平行論壇(二)第一場
對話嘉賓:
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設備分公司總經理蒙先君
無錫市小天鵝建筑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石生
杭州愛知工程車輛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沉
徐州巴特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黃廷磊
山東銘德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滑峰
合肥長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唐祥先
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書傳
平行論壇(二)第一場對話現場
論壇開場主持人: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尹曉荔
論壇對話主持人: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產業鏈供應鏈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陳寶強
以下為對話實錄:
陳寶強:今天的對話嘉賓很有特點,其中,3位是主機廠的領導,3位是協作廠的領導,還有1位大用戶。下面我們就圍繞論壇“需求牽引,產業協同”的主題來展開對話交流。首先請各位嘉賓簡要介紹各自企業情況。
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設備分公司總經理蒙先君
蒙先君:各位專家、行業同仁,大家好!我是中鐵隧道局設備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我司隸屬于世界500強中國中鐵的二級企業——中鐵隧道局。是國家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代表企業之一,現已成為“投資、設計、科研、施工、修造、運維”六位一體的全產業鏈服務商,業務涵蓋全部基建領域,是國內隧道行業和大盾構領軍企業,是全球最大一家專業從事隧道與地下工程建設的承包商,是全球最大一家盾構/TBM領域工程建設的承包商。
在隧道施工領域,中鐵隧道局已經積累了豐碩成果:在高鐵隧道方面,共建成高鐵隧道237座,占全國10.8%,隧道長度約954km,占全國30.3%。在鐵路隧道方面,共建成鐵路隧道450座,占全國總量3.4%,隧道長度約1340km,占全國總長的10.3%。共建成10km以上鐵路特長隧道39座,占全國30%,隧道長度約609km,占全國33.8%。共建成20km以上鐵路特長隧道8座,占全國80%,隧道長度約204km,占全國隧道82.6%。均位居全國第一。
設備分公司作為中鐵隧道局旗下專業化分公司,依托中鐵隧道局專業優勢,聚焦隧道施工的全產業鏈服務與隧道公司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中隧檢測、中隧設備監理、中隧再制造、中隧制造、中隧租賃、中隧服務”等品牌,以專業化能力服務集團主業,創造市場價值,致力于建成隧道施工裝備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最優服務商。
陳寶強:請各位結合本公司的發展,談一談對“需求牽引、產業協同”的理解。
蒙先君:在我看來,“需求牽引”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理解:一是市場驅動層面,即由市場需求或行業趨勢倒逼企業進行適應性調整,這是多數企業發展的基礎邏輯;二是企業自主創新層面,是指企業通過前瞻性戰略布局主動挖掘甚至創造需求,以此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形成技術領先優勢。但在實踐中,我相信絕大多數企業的發展路徑是兩者的有機結合。
結合我司多年工程施工經驗,當前在隧道工程領域面臨著以下客觀挑戰。
一是工程建造難度顯著提升: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入,隧道工程正朝著“更深、更長、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傳統施工工藝與裝備已難以滿足新型工程需求,簡易易建的項目資源逐漸減少。
二是智能化建造要求升級:鐵路、水利、市政等多領域業主對工程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標準,“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已成為主流需求。
三是技術人才結構矛盾突出:現有產業隊伍在創新能力與專業化素養方面,與企業智能化轉型及高質量發展目標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儲備不足問題亟待解決。
上述多重因素疊加,催生了對工程裝備機械化、綠色化、智能化升級的迫切需求。具體而言,業主對設備的性能、可靠性及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設備轉型升級與技術創新已成為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方向。其中,“黑燈工廠”所代表的全流程智能化、無人化施工,已被很多業主提及,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核心需求。
“產業協同”是實現企業多元管理目標的必要路徑與方法。在當下社會分工高度精細化、技術迭代速度顯著加快的背景下,單一企業難以僅憑自身力量完成全鏈條創新與資源整合,唯有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合作,才能實現技術、數據、市場等要素的共享共通。基于此,我們圍繞“產業協同”也展開了系統性思考。
在隧道智能化建造領域,隧道局也存在廣泛的產業協同需求,具體涵蓋智能化工程裝備、施工軟件研發、新型施工技術開發等多元領域。我們誠摯期待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深度交流,并以“把問題搞清楚、把需求提明確、把市場摸清楚、把平臺搭建好”為原則開展合作,最終實現產業鏈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協同創新,推動隧道施工行業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邁進。
陳寶強:請各位嘉賓結合本企業的發展,談談目前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產業鏈供應鏈方面存在的痛點、難點,以及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應對方法。
蒙先君:中鐵隧道局作為傳統工程施工企業,產業鏈覆蓋范圍廣泛,幾乎貫穿全行業領域。在工程施工成本核算體系中,“人員、材料、機械”構成直接成本的三大核心要素,而當前這三個環節均面臨制約企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
人力資源層面:一是專業維保人員供需失衡,在高原鐵路等特殊環境施工中,受限于作業條件與全機械化施工要求,專業維保人員呈現極度緊缺狀態。市場薪酬水平已攀升至每月2萬~2.8萬元,但仍難以滿足用工需求,甚至出現其他單位以高薪從我司挖人的現象。二是傳統工種青黃不接,鉆爆法施工在隧道工程中占比超2/3,其中風鉆操作工老齡化問題突出,青年從業者匱乏,導致技術傳承斷層,一線作業力量面臨結構性短缺。另外,創新型技術人才極度匱乏,具備獨立研發能力、能將創新理念轉化為產品競爭力的高端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現有技術團隊多以執行型人才為主,缺乏從技術方案設計到市場化落地的全鏈條創新能力,制約企業自主創新進程。
材料物資層面:機械裝備進口配件存在“價格高、交期長、供應鏈風險高”等多重壓力。我們非常愿意采用國產化產品進行替代,以三臂鑿巖臺車為例,目前國產主機性能已達進口設備的85%~90%,使用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50%~60%,但部分關鍵配套件仍存在穩定性不足的問題,導致國產裝備整體可靠性難以滿足施工需求,制約國產化替代進程。
機械裝備層面:一是現有裝備效能瓶頸,部分關鍵裝備存在“應用效率低、穩定性差”等多重缺陷,耽誤現場工序時間,導致現場實際驗證機會不足,形成“使用頻率低—改進迭代慢”的惡性循環,阻礙裝備技術升級。二是特定工序裝備技術存在空白,缺乏成熟的機械化配套設備。以鉆爆法隧道施工過程中的炸藥裝填環節為例,當前鉆孔完成后的炸藥裝填多依賴人工操作,尚未有研發成熟的自動化裝填設備通過工業化驗證,仍存在作業流程長、安全風險高、機械化替代率低等問題。
陳寶強:2024年,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新成立了“產業鏈供應鏈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協會雙鏈委),請談談對協會雙鏈委下一步的行業服務工作有哪些方面的工作建議和期望。
蒙先君:中鐵隧道局作為全球隧道施工設備保有量領先的超大施工企業,現有設備總量達1.96萬套,其中大型TBM超130臺。下一步,我們在隧道智能化建設領域對主機廠商、零部件供應商及技術服務機構存在大規模需求。
我們高度認可協會成立“產業鏈供應鏈工作委員會”的戰略意義,并結合行業發展痛點提出以下三點訴求。
一是建立智能化設備標準化體系,針對當前業主對智能化裝備要求差異化較大的現狀,建議優先統一智能化設備的數據接口、數據格式及基礎設計性能標準。通過標準化建設,可降低產業鏈協同成本,提升設備系統兼容性,為跨企業技術合作與數據互通奠定基礎。
二是構建供應商分級管理機制,鑒于全國供應商數量龐大、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建議開展供應商資質評估與動態評級工作。通過建立科學的篩選與淘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引導優質資源向高評級供應商集中,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與可靠性。
三是搭建行業大數據服務平臺,在完成標準統一與供應商評級的基礎上,建議整合行業供需數據、技術參數、應用案例等資源,構建全行業共享的大數據平臺。
平臺可實現以下功能:一是精準供需匹配,依托設備保有量數據(如隧道局1.96萬套設備的運維需求),結合供應商評級、區域分布等信息,快速定位適配的合作伙伴,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常態化對接交流,分領域組織主機廠商、零部件企業與施工單位開展技術研討會,聚焦國產化替代、智能化升級等核心議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協同,共同破解技術瓶頸。
我們相信,通過上述舉措,將對推動整個行業向更高質量、更具競爭力的方向邁進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戰略意義。
來源:宣傳工作部根據現場對話實錄整理
初審:董萌
復審:尹曉荔
終審:吳培國
編輯:趙利祥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