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機重工副總裁鄭尚龍在“創新、超越、拓展國際市場論壇”中精彩發言
2013年11月29日21:36
國機重工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創新,2011年國機重工成立時正是工程機械開始跌入低谷的時候。實際上企業也是工程機械行業的一個老兵了,今天討論創新,也一直想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討論創新當然是各方面的,有企業的內部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也有模式創新、商業創新、科技創新等,但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談論創新超越,應該是時候了。
從90年代工程機械開始發展,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工程機械不管產量、銷量還是消費都已成為最大的國家,中央臺播了好幾遍,使人振奮,這也是正能量的傳播。此時的中國工程機械,不管是從大型化還是產量來講,的確是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話語權,可以談創新和超越。因為過去十多年,更多的是一個跟隨、模仿,國家強調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我覺得過去這些年,在引進和消化方面,應該說做的不錯,在吸收和再創新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上周參加了國家科技部舉辦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級人選的評選,工程機械行業有三位候選人申報到國家級層面上。評選要求有幾個方面,一是科研理念,創新思想,有沒有創新思想?二是科研成果里面的內涵,比如說要有原始創新發明專利,論文被國際知名檢索收錄,另外還要考慮專利的實際應用效果,再就是現在提出來的技術發展方向是不是跟未來趨勢相符合,這些方面都是由專家來評比。另外,評選候選人依托單位是不是能給提供相應的保障,所以,從這些方面聯系到今天所談的創新。我一直做技術工作,覺得工程機械廠創新,不管把多少方面的創新歸納,實際上就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工程機械企業提供給用戶的產品和服務,這個產品和服務內容要創新,另一方面是圍繞如何把更好的產品服務提供給用戶,就要采取各種辦法,內部的管理也好,營銷模式也好等。
所以,創新是有基礎的,發展到今天,行業里面已經五六千個億,大的企業巨頭已經成為世界級的企業了,研發平臺在全行業也有很多,從院所到國家級的中心,各種人才的加盟,有了這些平臺,就可以講創新和超越,就可以把原來引進消化那個階段往吸收和再創新方向發展。
對于價格問題,想到這兩天電視上有一個節目講到,中國剛劃了防空識別區,美國、日本、韓國就派軍機繞一圈飛行,試探一下中國防空能力行不行?舉這個例子不是很恰當,有一個規范,劃了一個區域來,識別你,不是說非要打你,提出這個事情,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考慮。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一般而論,雖然也有非常高品質的產品,但是大多數產品給客戶的感覺是低質量、低價格、故障率高,這是外來的影響,自己企業也是一個低利潤的,沒有多少利潤可賺。比如說國家倡導轉型升級,升級升到什么程度,現在有一句流行的話:“升到高端上檔次”,要升到這個程度,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以及產品價格就很有優勢了,但是這里有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企業也說到創新的過程,比如說國機重工要強調三大能力,即研發能力、供應能力、實驗檢測能力,通過這些能力把效率提升,再加上智能化、信息化,讓產品逐漸升級,這樣在海外市場才能有價格優勢。
另一方面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自身在國內也搞價格競爭。特別是在市場低迷時,企業庫存增多、產品積壓,所以就搞價格戰,這是一個不良的惡性循環,要從行業管理角度來提出價格監控,開始識別時可能不是打你,價格不合適就處罰你,這樣是不行的,像昨天講到的柳工申報的,應該掌握價格的情況,兄弟企業之前在國外價格戰打的那么厲害,在國內打價格戰,再到國外打價格戰。實際上不管哪一個品牌都是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是一個大品牌,然后是每一個企業的小品牌,歐美發達國家非常得意,非常自豪,中國方面不行,中國落后,當中國整體力量上升以后,中國這個大品牌伴隨著上升,只有這樣各個企業的小品牌才能立得住腳,所以企業自身不要把自己的產品再降價,以價格的方式低價競爭,如果這樣做還不如不干了,就轉型升級,轉行干別的。這個話說的簡單,但每個企業情況不同,有的企業可能有幾百人,有的有幾千人,有的有上萬人不等,造成企業轉行不容易,所以內部創新需要一個過程。
練內功,在國際上要有一個好的心態,維護中國制造品牌,通過行業協會可能搜集一些價格信息,在適當的時候制定一些規范,這個是有必要的。價格可能也作為一個企業,影響企業自身的決斷,是可以考慮,可以參考的,應該說在這個階段,這個時期來說,可以來做。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