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創新驅動 實現高端裝備新突破
2018年04月28日13:46
2018年4月11~14日,在全行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業發展逐漸步入上升軌道的大好形勢下,以“新時代、新理念、新作為”為主題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五屆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被譽為龍城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西省柳州市盛大開幕。
本屆大會是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主辦,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官方網站承辦,北京BICES國際工程機械展和殼牌(中國)有限公司支持。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祁俊會長、蘇子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以及來自協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單位高層和協會所屬各專業分支機構負責人及新會員單位、行業主流媒體代表等共300余人出席本屆會議。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巡視員王建宇致辭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巡視員王建宇致辭,他說:
首先,對于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第五屆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以及第十六屆高層論壇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其次要向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以及會員單位,長期以來為咱們這個行業的發展作出的努力以及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工程機械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柱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地位。這幾年,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對裝備制造業,包括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具體開展了一些工作。
一是從2015年起開展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其中將港口機械、施工機械等都納入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11年起履帶起重機、汽車起重機、混凝土泵車、旋壓鉆機等124個工程機械項目、215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列入了支撐目錄,同時享受保險補貼政策,補貼額超過了1億元。
二是按照《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部署,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專項,針對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等傳統制造業,推進智能化的改造,推廣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開展新模式試點示范,提高傳統制造業的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
三是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針對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開展工業強基專項行動,項目的財政補貼總額已經超過總投資的20%,諸如這樣一些支持。
四是組織實施重大技術裝備進口免稅政策。對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目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進口關鍵零部件、原材料的商品目錄以及進口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目錄等產品,也提供了免稅的補貼的政策。
2016年以來,大約34家工程機械企業享受了重大技術裝備進口免稅政策,共獲得19.76億免稅的額度。工程機械在經歷了五年多的行業發展低潮后,去年行業出現了大幅恢復性的增長。據行業統計,2017年主要產品銷售額達到了79.7萬臺,同比增長45.7%。其中挖掘機、汽車起動機等產品銷售量增速比較快,重點企業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達到22.2%,利潤額同比增長476.6%,出口貿易額為241.91億美元,同比增長19.3%,貿易順差是160億美元,同比增加23.76億美元。
在面對新一輪的市場需求增長形勢,行業創新能力薄弱、基礎配套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存在。為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這種不利因素,我們要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創新驅動、智能轉型、補齊短板、基礎支撐的總體的思路,把提高工程機械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堅持創新驅動,實現高端裝備新突破,加快轉型升級,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
需要強基礎,補短板,提升設備質量和可靠性,堅持綠色發展,加快工程機械節能減排的步伐,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推進國際產能開放合作,不斷提升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核心能力以及競爭力,推動工程機械高質量的發展,希望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能夠繼續堅持服務行業,服務會員的宗旨,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及時反映企業訴求的同時,加強行業標準、自律規則的建設,構建更加完善、公平競爭的環境。
工信部作為裝備制造業的主管部門,也將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也愿意共同為實現工程機械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