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機科總經理劉中星在“十四五”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平行論壇(第一場)的對話實錄
2020年12月03日09:48
11月22日上午,在以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十四五”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市場發展論壇--新發展格局與工程機械市場為主題設置的兩場分論壇中,來自行業各專業領域的企業高層、品牌代理商30多位數代表參與了四個場次的專題對話,共同探討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的經營之道,探討行業十四五發展路徑,助力工程機械行業的轉型升級與創新重塑。
以下為:中機科(北京)車輛檢測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中星在“十四五”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平行論壇(第一場)的對話實錄
中機科(北京)車輛檢測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中星
賈曉雯:首先請各位嘉賓作一個簡單的自我和企業介紹。
劉中星:我來自中機科(北京)車輛檢測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前期是機械工業部工程機械軍用改裝試驗廠,2017年改制。2018年成立工程機械質量監督中心,主要從事工程機械、軍用汽車、民航專用設備、核心零部件檢測。
賈曉雯: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創新是一個關鍵變量,創新被列為國家未來五年工作的首位,在國家現代化全局中也占有核心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臺上的各位嘉賓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也是科技創新方面有突出成績的企業代表,想請各位結合“創新”這個關鍵詞分享近年企業發展中的體會、感受。
劉中星:未來“十四五”規劃,包括遠景目標,都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對于制造強國也有重要推動作用。不管是新技術還是新產品,從創新轉化為應用并走向市場,要有不斷驗證過程。作為檢測機構,我們圍繞整個工程機械產品,綠色環保是底線,電動化、智能化、網絡化是方向。在創新方面,近幾年公司圍繞工程機械產品投資和開發新檢測設備,如在德州建國家新能源汽車檢測中心,近8個億的投資,包括新能源、電動化的檢測。我們創新搞服務、搞驗證,同時把創新轉化成團標、行業標準,為更多的企業服務。
賈曉雯:三一重機俞宏福董事長高層對話中,對未來十年發展預測時說,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完全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突破自主創新技術,實現引導世界產業的格局變化,中國在國際工程機械市場地位會越來越強。我非常贊同和支持俞總的觀點,我也堅信中國的企業能做到。
2020年,新冠疫情對技術突破、市場環境、國際格局等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催化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進入了一個劇烈的變革期。今年年會的主題也是“新形勢,新變化,新作為”,下面請每位嘉賓談一下,新的形勢變化下,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個過程中企業又尋求到哪些新機遇和面臨哪些新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學到了什么呢?
劉中星:質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參加工作就從事檢測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我認為現在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質量和國外產品基本齊平,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涌現讓我感受到了創新的活力。過去我們的起重機是小噸位的,沒有大噸位起重機。行業各方從“十二五”期間就開始攻關,以徐工為代表的起重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中國的起重機現在成了國際的巨頭,不光抵御國外品牌的滲透,同時中國品牌也走向了世界。我們不僅產品性能優于國外產品,更重要的是提升企業文化軟實力。十九屆五中全會習總書記提出我們要變成文化強國。產品最后銷售的就是品牌、文化,這需要我們產品品牌價值不斷積淀?,F在我們還不得不承認世界范圍內工程機械卡特彼勒是老大、小松是老二。今后我們在這方面的進步過程越來越艱難,因為口碑和品牌不是靠一朝一夕,這要經過上百年的積淀。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