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綠色智能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一)第一組對話實錄
2024年04月24日16:25 來源:協會宣傳部
2024年4月11-12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以“新機遇、新優勢、新作為”為主題的“第二十一屆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嘉興召開。
12日上午,在以“創新引領——綠色智能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工程機械平行論壇(一)中,來自行業各細分領域的14家企業領導圍繞會議主題,結合企業自身實踐經驗和發展戰略,從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與作用、企業如何圍繞“價值交換”建立合作、競爭、協調的共贏關系、如何理解全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以及綠色智能在推動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平行論壇(一)第一組
對話嘉賓為:(諾力)無錫中鼎集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天彪、無錫瑞吉德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雪松、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共性技術研究院院長何松泉、西安主函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牟均發、北京田一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毛軼、中科慧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健、煙臺艾創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峰。
平行論壇(一)第一組對話現場
論壇開場主持人: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金星
論壇對話主持人: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用戶工作委員會會長侯寶佳
以下為對話實錄:
侯寶佳:首先請各位嘉賓介紹一下所在公司及公司在智能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諾力)無錫中鼎集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天彪
楊天彪:(諾力)無錫中鼎集成技術有限公司專注于自動化倉庫解決方案,在新能源鋰電制造、醫藥、冷鏈、家居,智能制造等方面,為客戶提供全自動物流解決方案。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現在已成為中國物流集成行業的頭部企業。
無錫瑞吉德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雪松
陳雪松:無錫瑞吉德機械有限公司是是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專注于鋼纜爬升設備,產品主要應用在建筑施工、火電、化工、電梯智能安裝和風力發電等領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從傳統的建筑吊籃產品轉向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相結合的產品,可滿足不同領域客戶的需求。
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共性技術研究院院長何松泉
何松泉: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于裝備制造,業務范圍涵蓋了工程裝備、特種裝備和航空裝備,創始人、首席專家是中南大學機電學院何清華老師。企業特色是產學研一體,差異化競爭和先導式創新。在智能領域,公司連續多年獲得工信部的智能制造和綠色工廠的榮譽。
我來自山河智能技術中心的共性技術研究院,立足于基礎技術、前沿技術的研究和工程化應用,主要的方向包括數字技術、新能源與節能技術、仿真技術和NVH等。
西安主函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牟均發
牟均發:2017年無人駕駛技術開始萌芽,并迅速發展。2017年百度發布了“Apollo(阿波羅)計劃”,當年我主導了無人駕駛技術在礦山開采運輸環節的應用課題研究,同年組織召開了非公路運輸設備無人駕駛需求研討會,并發布了《礦山行業無人駕駛產業發展需求研究報告》。2018年,發起成立西安主函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組建露天礦山寬體自卸車無人運輸應用研究團隊,同年發布了國內第一臺線控寬體車,開啟了“寬體車線控產品”和“露天礦山無人運輸系統”兩大產品的研發與應用之路。
北京田一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毛軼
毛軼:北京田一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化只做三方面,第一,為工程機械設備裝上傳感器,用來設備定位、收集數據。現在公司重點做工程機械設備的一些智能化控制,類似于把汽車的智能駕駛技術移植到工程機械各類設備上。
第二,生產智能頭盔。用數字化、人工智能為客戶服務。用智能頭盔實時現場監控、指導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也促進服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基于公司傳感器和智能頭盔這兩個核心的產品,又衍生了很多軟件系統、軟件平臺和人工智能。
第三,工程系統。比如服務系統、銷售系統、債權系統。
中科慧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健
王健:中科慧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孵化的一家高科技企業,主要產品是礦山的無人化解決方案。面向露天的煤炭、有色、冶金、水泥等礦山,提供礦車的無人化軟硬件一體化的全棧式解決方案。我們也提供井下車輛的無人化產品。現在服務客戶包括十大露天煤炭中的六家企業,我們現在面向海外做了中國無人駕駛方案第一個出海項目。簡單來講,我們就是露天礦山和井工礦山無人化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煙臺艾創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峰
李軍峰:我們煙臺艾創機器人科技公司主要從事工業機器人、AGV、RV減速機、伺服電機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這些產品廣泛的應用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如汽車制造、零部件加工及電池pack)、工程機械行業以及高端精密金屬加工等領域,公司目前主要產品包含6-600公斤九大系列工業機器人。
侯寶佳:智能化為工程機械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路徑,發揮好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作用,能夠加快不同企業產品功能迭代升級,匯集整合相關要素資源,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更好賦能全行業高質量發展。針對智能化產品的具體做法,公司取得了哪些成就?應用在哪里?
楊天彪:(諾力)無錫中鼎專注于智能化立體倉庫和配送中心解決方案,在智能化方面主要體現在:一是軟件系統WMS、WCS、FMS等。其中,WMS、WCS主要應用在立體倉庫;FMS柔性化生產執行系統是我們專門為新能源鋰電池生產做的專用軟件,是對電池生產的化成、分容工藝以及安全性(特別是煙感、防火)的控制。我們從2012年開始為新能源電池服務至今,占據行業領先的市場份額。隨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在智能化倉庫的應用和發展,我們著力加強研發,部分成果已應用于立體倉庫的綜合解決方案。
陳雪松:瑞吉德做鋼纜爬升設備的,是小眾的行業,該行業整體的智能化水準比較偏低,傳統的加工方式較多,因此,智能化是進行時。瑞吉德投入智能化生產線裝備在行業處于先進水平,對于智能化的理解體現在產品的設計端,產品的標準化設計是智能化的基礎,推進標準化和模塊化設計。在制造過程中,也注重用數字和信息化的手段采集數據和分析,借助于工業機器人來提升效率,降低職工的勞動強度,提高產品的一致性,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在倉儲管理系統,我們使用機器人的倉儲系統,便于工作的分配。在后市場管理方面,使用智能化遠程控制系統,在線幫助客戶進行故障診斷,提醒客戶做好定期維保。
今天的論壇還有一個話題是綠色,我們的電驅化爬升設備可以在一些特殊場景應用,減少隨行的電纜,提高安全性的同時,也實現了低碳的效果。
何松泉:談到智能化,山河智能對智能化有個理念,就是何清華老師在世界技術大會上提出來的五個階段,六個維度。搞智能化不是目的,根本的目的還是實現數字化轉型效益化的最終目標。在實現智能化的基礎上,還需要有企業的精益化管理,工程機械是典型的多品種小批量制造,面對各種復雜的情況,精益化管理很重要。六個維度是管理、設計、制造、產品、施工、服務。
結合我的工作講講數字化的應用案例。
首先是產品智能化,通常包括單機智能和系統集成作業智能。單機智能包括輔助施工、遙控作業和自主作業。遙控作業是現在比較熱門的技術,適合在危險場景、無人化遠程作業、設備的遠程接管等。現在我們遙控作業在挖掘機、鑿巖鉆機產品上實現了工程化應用和銷售。系統集成方面,露天煤礦是典型的應用場景,山河智能可提供涵蓋從鉆爆、挖裝、運輸、破碎、篩分、冶煉等成套設備,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并且已開發了面向礦車的管控軟件,給客戶提供服務。
牟均發:我從2003年進入礦山運輸賽道,一直從事礦山運輸設備的研發工作。我們公司為什么叫主函數呢?因為礦山運輸的價值訴求很簡單,就是經濟適用、安全可靠;用戶需求運輸效率和運輸成本。無人化之后,有大量的實時數據,可以對設備進行作業過程的管控,具備了可進化的基礎,所以公司叫做主函數。
2019年,主函數公司才開始進入實際場景進行測試這個技術。截止目前,公司大概在一個場景里面有50多臺車,已經投到了生產系統,進入實際生產。我們公司起點較低,從同力重工的技術部抽調技術人員,后續不斷的招攬技術人員,但是無人駕駛賽道前幾年太火,像這些算法工程師都招的很難。所以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程環節和應用環節,還有就是線控改進的持續進化環節。在算法環節和軟件開發環節,我認為慧拓做的較好。
侯寶佳:主函數起步比較早,到現在為止,投入了多少人,多少錢?得到了哪些回報?
牟均發:目前主函數投入大概是七八千萬。目前屬于一個高投入期,現在資本市場突然對無人駕駛審美疲勞,融資比原來難。我定義礦山運輸需求場景的話,是在受控狀態下,礦山生產不管是無人、有人,它只是把人從車端放下來了,但控制分現場端、云端,實時控制是受控狀態下基于規則的,因為生產是有規則的,只是規則的制定、驗證,現在還制定的不是很好,基于規則的確定任務的車端無人化作業過程,我是這么定義的,我也是按照這個定義在實際場景里面去制定這些規則,確定流程和規范。
2004年設計寬體車,后來趕上中國高質量發展,一眾制造商做寬體車,把行業一下推起來,同時帶動了中國露天開采工藝方法得到了很快的增量。2007年露采占3.5%,2023年露采占比已超過25%,公司對礦山開采從井到露天,調結構做了貢獻。同時我也得到了相關回報。
毛軼:我們跟工程機械主機廠合作,在設備上裝盒子,把數據取回來。積累到一定數據后,開始做智能化,就是讓智能駕駛走向工程機械的各種設備類型。其實做設備也有一定的邏輯,先有數字化再有智能化。
起初,我們就做自己服務人員的APP,后來我們又做智能頭盔。APP本質上解決的是服務過程的結果問題,但結果是否整正確反映不出來,我們用頭盔把它過程數字化了。通過智能化收集服務人員工作過程的數據,巡檢的數據、過程的數據,實時去指導它,或者讓一個菜鳥更快的變成一個老師傅的過程,這是我們的一個針對人的這個邏輯的做的一些事情。
另外一個方面,針對企業管理本身做的事,就是剛才講的軟件平臺,做IT系統邏輯是企業用IT系統去管理員工或者管理業務,但是我認為,下一階段不應該是用IT系統管理它,而是用數據驅動這個業務來驅動員工,你不需要費腦子,用計算機幫你去思考業務該怎么做,業務有何風險,不管是一線員工,還是企業管理決策者,相當于用互聯網或者數據把他們的業務串聯起來。我認為這是比較高級的應用,對數據也好,對人工智能也好,對企業進行了一個賦能和改革。
目前,我們的收益主要來自一、傳感器,就是控制系統;二、遠程控制和智能化的系統;三、軟件系統的收益,比如說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等。
王健:我們慧拓做的事非常純粹,只是做礦山無人化產品和硬件。礦山行業有非常典型的特點,就是現在的礦山無人化已經到了一個特別的拐點。跟別的行業不太一樣,現在做礦山無人化,客戶需求量和技術要求要遠比行業內供給側能夠提供的要高得多。慧拓現在服務14個省份的40余個礦山,超過500臺的無人駕駛車輛。已經交付完成了從小噸位的特雷克斯TR50到載重290噸的小松930E,車輛包含純油、純電、混動、增程幾大類型,也包括國外一二線工程機械品牌。我們總結下來感覺就是能夠做到的就是跟人工的開采效率能夠基本持平,然后能夠幫助客戶能夠解決招人難、管理人難的問題和工資成本的問題。現在的問題在于能夠讓這些無人駕駛裝備在工程場景下面,能夠達到可靠的7×24小時運行的穩定程度,這是現在各友商在不斷競爭的地方,而不再是能檢測多遠,檢測多大的石頭,檢測到行人能跑多快,這個階段早過去了。
所以現在我們最近一直在探討的就是無人駕駛科技公司的價值所在是什么?我們慧拓到了D2+輪次融資,前后投進來的錢超過十億人民幣,包括我們每年的確認收入都在上億。科技公司的價值所在是我們積累的大量的數據。不光是我們,別的賽道的無人駕駛公司價值也是科技加算力。在無人駕駛公司看來,礦山的數據不像乘用車的數據那么容易獲得,所以數據的積累在我們來看有很大的價值,其次需要有很強的算力能力才能夠完成礦山無人駕駛。
我們現在及以后能做的就是大量提高我們的穩定性。國家和地方政策包括企業的標準現在都出來了。五年前是沒有礦山無人駕駛一說,但去年各個自治區都出臺了露天礦山無人化的驗收辦法,出臺了各個企業的無人化標準。現在買的礦車都是前裝無人駕駛車的。在座的可能很多整車廠都知道,我們現在新疆最近的幾個大標全部要求前裝無人駕駛,全部前裝線控底盤,這是大勢所趨不可逆。所以這么多機會擺在我們面前,以前是不可想象科技公司跟整車廠深度綁定,而現在是深度綁定在一起,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但是對于穩定性要求很高。
侯寶佳:就目前礦山無人駕駛這種場景化的案例,我們和國際先進水平有多大差距?差在什么地方?
王健:這個問題正好我可以跟您負責任的回答一下,慧拓包括友商都在往海外走,我去看了澳大利亞、俄羅斯、東南亞等很多市場,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國外的無人化的進展遠不如國內。國外的場景要比國內要好,國外礦山的整個道路結構,開采的規范化,地表的深度,條件都要比國內要好很多。但是無人化方面和中國差得遠,遠遠沒有中國厲害。包括新能源,礦里的太陽能路燈都沒有,都是靠著柴油發電機供電,一個礦里300盞路燈得配300個柴油發電機。我們友鄰國家的機會很多,頻繁地拜訪我們公司來大量采購設備。慧拓是國內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家通過海外認證把設備賣到國外去做交付,售后服務與本地化的伙伴合作,獲得支持。
侯寶佳:針對智能化產品的具體做法,公司取得了哪些成就?你們應用在哪里?
李軍峰:在智能化產品的研發方面,艾創科技已經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就。例如,我們自主研發的大負載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性能指標已經達到了國內乃至國際同行業的領先水平,并且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達到了5%以上。基于加工制造業的出身,并為了大力減少人力物力的損耗,實現機器替人,我們艾創開始自主研發六軸工業機器人。例如,我們的艾迪智能化產業園,馬達工廠已經為工程機械行業實現配套工作,工業六軸機器人取代人力資源,較之前人力節省近40%,產能效率反而提高30%,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侯寶佳:你們在機器人行業中怎樣定位,有什么優勢?和行業最高標尺比處于什么狀態?成功應用在哪些企業中?比如我們工程機械行業?
李軍峰:艾創相比于國內以及全球機械行業的企業來說,有個突出優勢在于早年艾創是做機加工行業的,根據減速機早年平移過來的技術的相似性做了二維減速機。相比于全球來說,艾創的產品已經可以達到它的90%,甚至局部的產品可以與它保持同等水平,這為我們在制造端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相比于傳統的勞動力和設備,我們艾創生產的工業機器人能夠提供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低的運營成本,并且迅速適應市場的變化。與國內其他家頭部工業機器人廠家相比,我們艾創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具備更大的優勢,我相信未來我們能把握好自己的優勢,繼續深入研發,爭取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更大的價值。
目前,我們的產品在徐工、柳工都已經有應用,并且挖機的生產線已經交付了,在汽車的整車廠里也有廣泛應用。
侯寶佳:您覺得你們主要幫用戶解決了什么?
李軍峰: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我認為工業機器人存在的理由是能夠幫助企業降低人工成本,并且可以保證重復性和準確性,提高產品的質量和一致性。工業機器人可以連續工作,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可以替代人類從事危險、繁重的工作,從而改善工作條件。
侯寶佳:因為你們智能業務比較廣,舉一個最經典的場景案例,你們的智能化水平,比如在挖掘機或者礦山,哪個業務板塊或者使用場景中做得最棒?
何松泉:我講一個自主作業的場景案例。智能化在鑿巖鉆機領域的行業占有率比較高,可以實現全流程的自動化作業,基于衛星定位下能夠自主行走、自主鉆進,通過加裝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和高端電腦,使設備具有環境感知和自主決策能力。
毛軼:我是從IT行業來工程機械行業的,我來工程機械的最大理想就是,希望咱們工程機械所有的設備都變成機器人。不管是挖掘機、推土機、壓路機,都應該是無人的,設備在實現無人以后如何能變得更智能?我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站在IT角度看,它解決了馬力,工程機械其實是解決了人力的問題,工程機械解決了馬力問題,智能化是把算力和馬力結合在一起,這是最本質的問題。我們現在解決的問題是怎么把算力和馬力結合在一起。其實還有后面一條線,過程中需要人參與,也要把算力和人力結合在一起。我們開發數字化和智能化本質上是這個邏輯。
牟均發:因為工程機械只是用機械的手段完成作業的過程。我對于礦山運輸無人化的理解就是一個是指令端、執行端。其實礦山運輸無人化行業已經做了五六年,這些年進步比較快的是軟件端、算法端;進步較慢的是硬件端。我認為從成本控制到實現盈利這個環節還需要一段時間。
我們把智能這個問題提出來,為什么持續定義它是無人化作業?它是指令端的進化,慢慢會帶來更靈活、更智能。我們之所以提智能,目前無人駕駛的車沒有有人駕駛的車靈活,對于這塊,是感知和規控的進化,這個進化過程是必然的。國內和國外一個新的技術萌芽出來之后,國內企業只要跟上一定是領先的。
侯寶佳: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優勢,對于智能化定義的內容是什么?這是理念落地的關鍵。有了定義,團隊才能達成共識,推進工作,詮釋行動效果,進而驗證智能化的理念。請大家談談如何理解和定義的?
何松泉:首先公司名字里面就包含了智能——山河智能。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把“智能”這個關鍵詞寫到公司名稱里面。首先,“智能”是要發揮全體員工的智慧和能量,一起建設公司。智能化技術方面,剛才我講了五個階段和六個維度,五個階段是從效益到數字化的技術,以精益化為基礎,數字化為手段,從而實現效益化的目標。六個維度包括從管理到研發、生產、產品、施工和服務,是這樣來定義的。
關于智能化技術,公司倡導一個理念——技術要實用。不一定是追求高大上,不要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是盡可能用簡單、低成本的方式實現客戶的需求,就是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補充一點,智能化和無人化,是我們一種愿景,現在我們做的一些設備的智能化功能,是在人的思想主導下,根據一定規則來落實和執行的,其業務能力、環境適應性還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智能化的道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第二,我們很多國內的企業做智能化,在原始創新方面有待于繼續發力,在系統和軟件方面的原始創新有待提高。
侯寶佳:我再追問一個問題,在挖掘機板塊的智能控制能平移到礦山上嗎?
何松泉:挖掘機的智能化移到礦山是有交集的關系。挖掘機領域智能化程度比較高的中大型挖掘機,在礦山的應用是典型的應用場景之一。挖掘機智能化技術目前比較成功的代表應用是遙控作業,適合在一些危險的場合作業,即遠程施工。挖掘機真正實現完全自主作業,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攻克,因為它面對的是一個非結構化的環境。
楊天彪:我們沒有特別明確的定義,但是智能化實際上是以算法、算力和人工開發的方法、工具來代替人的一部分功能。但是真正用機器去模仿人的思維、智商、智力,實際的算力和能耗會擴大很多倍。舉例一個簡單的手型靈活性的動作,要用非常大的計算量。在產品設計方面,原來傳統的計算都是人工手工計算,計算可能不準,也費時費力,不能優化。所以我們中鼎做首先在產品設計方面,采用了先進的FEA,進行有限元結構分析,大大優化了產品的結構,使產品變得更強,剛性更高,但材料更省更輕。另一方面,我們給機器賦予一定的智能,比如高位堆垛機上到三四十米高度的貨架,原來國內的控制方法是先量好一次,以后每一次伸叉都是這個尺寸去做,一旦有貨架變形,地基沉降等問題,就容易出現事故。我們做了創新,就是做橫梁檢測,通過光電傳感器每次測衡量,如果有變化就找到這個點,把它記錄在系統里面。這個學習記憶功能,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很小的功能。要把機器做得非常智能化,不只是模擬人,還要賦予它一些功能,比如通過對場景的學習不斷修正,才是目前可能達到的智能化水平。真正達到完全的人工智能,我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侯寶佳:談談你們對智能化的理解?
王健:露天礦山和井工礦山的智能化有專門的國家文件定義,國家礦山監察局出臺了露天礦山和井工礦山的智能化文件,滿足標準就可以達到智能化驗收。2023年的12月31日為止,中國的首批71家智能化礦山驗收完成。在我們看來為什么那些礦山過了智能化還在談這件事?因為現在的智能化的水平遠遠低于我們希望的樣子。典型的例子是用最先進的技術改變一個最傳統的行業,去顛覆這個行業,發現從根上很多東西還沒有做出來。所以現在,你看我們很多行業無人化做得好,比如酒店用無人車可以送水,做的好的原因是以前沒有,是全新定制化出來的,而我們礦車、挖機等則不同。我們經歷六年的發展,統計市場量超過十億,問題在于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能做得了。現在行業都在深度定制化車型,問題是不再做后裝改造,不再做傳統意義上的傳統車,而是面向智能化、無人化的要求開發正向設計才能提高效率,無人化要上下游配合。
管理方面,礦山出臺了大量的標準,去年協助國家能源集團出臺的16個標準都是圍繞無人化,管理涵蓋了硬件、軟件、網絡。我們上下游在貫穿,2024年是非常鋪量的一年,一旦鋪量對售后服務的要求將特別高,裝備、網絡信號、售后服務能力的可靠性都將迎來考驗,而這將需要協同應對,目前和理想預期有較大的差距,而慧拓在不斷的重新定義現在整個的產品體系。
侯寶佳:你們推動智能化對企業有哪些好處?通過智能化能擺脫內卷嗎?礦山無人駕駛未來會不會也卷?
王健:我們上個月參加了內蒙古的一個礦的驗收會議,其他都合格,因為礦上一臺無人駕駛車沒有,評審專家沒有人敢簽字,因為文件里有一條必須有無人駕駛,沒有不能過智能化驗收,而沒過智能化,就意味著它下一年不能開了。現在的問題是政策層層倒逼我們的趨勢,并且是非常剛需,卷的原因在于我們新質生產力現在沒有達到。礦山無人駕駛未來不會卷,現在卷是因為各家的技術沒有突出出來,只要技術做得夠硬夠高級,大家都會買。
陳雪松:從爬升設備行業企業本身訴求來講,智能化是幫助我們在產品在開發、制造、企業管理的全過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當然會有先期投入),催生利潤,發掘價值。從客戶端的角度,載人爬升設備行業關注的是安全,不是把安全作為口號,客戶關心的是智能化的設備、智能化的配置,能否更加的安全?能否控制、降低風險度?所以在這兩個維度,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是對于客戶自身安全、自身利益的保護。我非常同意專家的分析,每一個企業在每一個階段對智能化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我們會實現每一個目標,逐步提升。從客戶的角度,安全是永恒需要,我們所有的創新都是為了更加安全。
何松泉:我再補充一下。智能化其實對企業是多維度的,從管理上替代人做事情,能夠降低用人的成本;在安全方面,我近兩年做了個項目,用機器視覺在車間里設置電子圍欄(比如下料車間),用機器視覺實現電子圍欄,一旦人進入這個范圍就進行報警,與設備聯動,提升安全性以及人員行為相關檢測等等,都可以用智能化手段來實現。在用戶端要考慮效益,不能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很多前沿性的產品成本比較高,用戶最關心的是成本和效益。同時,智能化也給生產帶來更安全的保障,甚至在一些傳統的危險場景作業,智能化設備替代人工,能夠把人從危險環境、惡劣環境轉移到安全舒適的環境,從而給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在環境惡劣或者危險的場景下,原來不能作業的現在實現了作業,企業的效率和效益也會多一些。
如果是無人駕駛,研發成本是蠻大的。當然也要整合行業資源,并不是主機廠家什么都做,要各自有優勢。比如我們和中科慧拓王健總有很好的合作案例,行業優勢就是能夠使企業有更好的操作空間,降低成本。
搞露天煤礦的朋友都有這個感受,客戶最希望算一筆帳,用土方量來算,人工完成多少量,使用設備能運多少土方量?萬一效率達不到,為了爭取研發的應用場景,會給客戶一定的補貼;如果效率能夠超過人工,幫助客戶完成了任務,再來談投資回報。
牟均發:我在礦上,從事開采運輸已20多年,當時設計寬體車的時候,不涉及礦山開采工藝的變化和工法的變化,當時實現起來比較難。現在礦山開采,無論是開采環節無人化,還是運輸環節無人化都是個變革。隨著無人化進一步推廣,必然面臨礦山開采的工法的變化和整個工藝的變化。但是目前這個階段還未來臨,因為礦山運輸作業特點和場景特點,我認為應該有自己的標準體系,不愿意套L1...L4的無人駕駛分級標準,礦產運輸環節無人化,應該有自己的分級體系,我認為第一代就是封閉環境下確定任務的無人化作業。第二階段半開放場景,有人、無人混合作業,適應更復雜的工況場景。第三個環節才是它的智能化,自我識別、自我決策、自我學習。
不管怎么劃分,現在的挑戰是我們只能立足新發展階段,創新驅動,推動礦業開采高質量發展。
毛軼:如果不做智能化和數字化,企業還能走多遠?我其實是這么去看這個問題的。各位嘉賓和專家提到一直講慣性的問題,為什么阻力大?本質上是慣性問題。不管是企業還是用戶,慣性都比較大,還是按以前的思路和方式或工具去做事,所以阻力比較大。但是目前工程機械行業卷價格,下一個階段一定卷智能化。
講一些具體的,比如說我們最近在做一件什么事,還沒上升到那么智能化的,我們把互聯網企業的比如物流的效率,倉儲的效率和支付的效率,引到工程機械這個行業里面。我們其實只是做了一些數字化的改變,其實已經大大的降低了我們的服務成本。更何況我們后面還有更多的無人駕駛,還有智能駕駛。
侯寶佳:你的用戶愿意接受嗎?
毛軼:當然,因為更便宜了,服務更好了,為什么不接受。
侯寶佳:請用一句話總結,你認為工程機械智能化水平處于什么狀態?
楊天彪:我們目前還在追趕階段,但是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陳雪松:我們整個行業的智能化水平與國際是有差距的,但是從細分行業來講,我們公司越來越接近國際的水平,而且有后發的優勢。
何松泉:我們國家工程機械的體量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從智能化工程應用來講,總體上是世界領先的。但是我們在智能化的基礎理論方面是有差距的,還是要追趕。
牟均發:我認為工程機械智能化水平正處于穩定的發展期。
毛軼:橫向對比行業我認為工程機械的智能化一定是高于互聯網行業的。在單品來說,低于現在的汽車行業,但是最終因為行業種類比較多產品,最終一定能超過汽車行業的智能化水平。也可能最終能代表國內的所有行業中智能化最高水平。以上僅代表自己觀點。
王健:我們中國的礦山無人化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現在可能是個位數,明年我們能達到兩位數的市場份額水平。
李軍峰:我認為中國的工程機械智能化水平正在快速發展,像一些具有輔助操作、無人駕駛、安全防護等功能性的智能化工程機械已經得到實際應用。并且工程機械行業推動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已經在市場上取得了顯著的增長,未來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